我的平凡与稀奇

这是本系列目前的最后一篇,我的平凡与稀奇,前面两篇主要围绕着长大以后、成长后想做和已经做的事情,本篇会围绕着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我想交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让大家知道:

  • 如我这般平凡特殊的人,都能勇敢前进,你们有什么不可以呢?

  • 希望这个帖可以和隔壁30 岁从大厂裸辞全家搬往英国的故事(下)作为一个对比,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隔壁的op是从小优秀到大的天之骄子,那我就是六十分男孩,我的样本作为一个下限,他作为一个上限。

一张海报代表一个月

死にたくなった時には下を見ろ。俺がいる。ずっとずっと、ずっと下にいる!

想死的时候往下面看看,更底层还有我!

上面的名言引用于知名AV导演西村透,我自知可能只是V站下限而已,不至于到那个程度,仅仅引用。

如果想要了解之前起源的朋友不妨阅读一下起源: 伟大与失败


我的平凡与稀奇

详细的介绍一下自己,在西南某省会城市老城区出生长大,在26岁之前几乎都没离开过家乡,这里舒适的天气,让我第一次去广东时就曾发誓:我一辈子都不要离开热爱的家乡(可惜最后食言)。我是一个同性恋、我有先天性疾病、我是一位残障人士、我还是属于计划生育中的二胎。这些颇具冲击性的文字,会在下面展开。

平凡的一生

  • 忧伤家庭

    言简意赅:城市里的穷人。因为家里父母感情不合,妈妈在我考上当地一所第二梯队的高中后便和父亲离婚。且因为父母小时候要讨生活,其实我和哥哥都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记忆里所有的公园都是奶奶爷爷和我。我的家境一直是同龄人中最差的,其他人父母要么某某证劵公司总经理、要么某某银行支行行长、要么某某军长之类,更有人爷爷是某某市前市长。虽然家境不太行,可作为家中的二孙子,我的童年在我理解里是快乐的,欺负我的人除了亲哥哥之外无他,其他各方面虽说不是溺爱,但也是在宠爱中长大的。

  • 快乐成长

    我的学习生涯里,几乎没有补过课。唯一一次知识付费是在高考后的日语学习。小学放学非常早,会和同学乒乓球大战300回合再回家,以至于现在的业余局里往往还能获胜。到初中,都准时放学,除了偶尔需要守着别人背英语课文,会偶尔晚到19点。小学初中我都有一个坏习惯:数学课写语文作业,语文课写数学作业,写完后会给同学参照、他们第二天早上再还给我。也正因如此,回家后都是看各种当年流行的台湾偶像剧,导致现在讲话时偶尔被问:你咋有台湾腔? 中考后,进入当地一所二梯队高中。高中课业蛮重的,没有办法把作业全都留在学校里,可我也会尽力完成一大半。18点放学回家写完作业会打一下游戏,也有时候放飞自我去网吧通宵,那些年流行过的网路游戏没有一个是我没打过的。我记忆里的高中,只有到高三的时候周六需要补半天课,高三开了晚自习是自愿参加的,因为不太能负担补课费也就没参与。不过即使能负担,我想我本能上也是不愿意的。且在高考前两个月,每个周日会和友人去网吧打一整天的《精灵》。 在这种弱强度的情况下,还是踩线的方式上了当地一所二本大学的计算机混杂管理学的专业,毕业时候拿的学士毕业证也是管理学学士。由于大学是在本地念的,还申请成为了走读生。所以摸鱼程度可想而知,整个学习过程一直保持着轻松快乐。但也有一定的遗憾,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上大学

  • 轻松工作

    • 家乡

      毕业时校招也拿到两个东北外包企业的offer,这可能是唯二来我们学校进行宣讲会的IT企业了,也是唯二我参与的校招。不过最后也没去,一个是家长也没放心上,一个是当时在恋爱也没想离开家乡。于是乎毕业后,进入了一家面向政府开发的企业。规定工作时间是:9:00~17:00,实际10:30到,11:30出去吃政府食堂,14:30开始下午的工作,16:30准备离开单位。在这一期间补了非常多的日剧、番剧。我好像在上班,又感觉没在上班。可对应的是低薪水和没前途。

      之后便是从java转换成.Net,进入当地一家电商企业。这家电商企业是我们那里当时唯一能和互联网沾边的企业、甚至现在也是。薪水自然也翻番。后面激发我离职有两件事:其一,某日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加班到9点(其他人17:50准备打卡,18:01整办公室人员就为0),周围都黑灯瞎火、委屈到哭了。其二,不小心拿到生产数据库密码查询到全员薪水,就算努力做到部门经理,薪水也就1W,当时一线城市IT企业起薪就是1W。

    • 深圳

      之后便是小镇青年犹如陈焕生进城一般,去到了深圳。去深圳原因有二,其一是我选择做IT了,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其二,当时刚好又在恋爱,对象在深圳。深圳给我的初印象是高新园18点30犹如丧尸般的人流、每天出门回家必定湿透的衬衫,恨不得每天洗十次澡。每每面对这种恐怖人流,我都选择步行两个地铁站,走路回到出租屋。在深圳面试时,我也很谨慎:绝不进入需要加班的企业,于是选择了一家做ToB的企业,由于企业性质几乎也是不加班的,薪水也翻番了,虽然这算是国内技术移民带来的收益上涨,可总体生活质量是低于原家乡的。本打算好好待在这里,养精蓄锐攒钱出国。可计划不如变化快,该企业开始发力互联网了,工作节奏和时长也变得令我非常难受。不过奈何我非常之认可当时企业的产品、技术以及我的领导本人。也就一直待了三年,直到我觉得再继续下去我一定会抑郁,便离职。这个企业的魅力在于真实地运用了我在《CLR via C#》中看到的非常多内容,无论是依靠AppDomian实现的动态编译,各种设计模式、自研ORM、SOA等等。可以说这个企业给我技术方面非常多的成长。奈何自己实在体力不支,无奈离开。

      再来讲讲我领导本人:他是一个强push的人。

      • 比如他一天给我派了双倍于别人的活,在我全部完成后他依然会继续派活给我。
      • 比如曾经某一个七夕,在打车去约会的路上,和他汇报一个未完成的小工作,他让我吃完饭回公司继续做,等他飞机凌晨1点落地,他来公司继续搞定。(这个任务在另外一个领导的介入下推迟到次日)

      于是便辞职了,再之后便是2020年,已经考过N2准备为赴日做最后冲刺,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来了。便选择进入了一家外包企业,这次的选择带来的是30%涨薪和每天9点上班18点下班。就这样快快乐乐点躲避三年,最后还是来到了东京。


小概率的稀奇

  • 同性恋:人群中的 4%

    人,生而无趣
    但,人生有趣。
    

    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在16岁突然意识到之后。便把小时候的一切果找到根本的因,无论是喜欢混在女孩堆里,还是和男孩子在一起时偶发的羞怯。能做的,便是理解一切坦然接受。这件事让我理解我,是人群里4%少数群体。并没有颠覆生活状态,反而是在除家人和工作环境外全出柜下的理解与支持。也令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同性恋人群,想必也给无聊人生带来一点躁动。在我看来,国内对同性恋的生存环境不好不坏,虽说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政策都在缩紧,可是整体环境都在缩并不只针对特殊群体。我的结论是(只代表我):国内是不压迫、不迫害、不协助、不承认、不管不顾状态。我起初想要出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同性恋这件事,想要获得法律认可之类。可在长大成年后,经历过太多事情,无论是父母离异、同学结婚离婚、以及渣男朋友的吃里扒外,还是自己惨淡收场的感情。也更加理解“从一而终”之难,渐渐也对婚姻和法律的保障感到没有意义。也正因如此十多年过后我出国的目的就是单纯的想要获得不同国家的居住体验,不让国籍和语言成为制约

  • 人群中的0.05% & 关于残障这件事

    自我析构,解剖在网路上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一部分也是全系列中最难写的,里面会触及到所有对象最终的object父类,你知道及理解其所在,却永远不会直接去触碰、深挖和重构它。

    关于为何要使用“残障”而非“残疾”呢?这是因为它只是一个“障碍”而非一种“疾病”。说到疾病的话,算幸运的是我只是患有一种叫做“先天性尺桡骨骨性融合”的疾病,概率是万分之五。我并不是先天性残障,而是在小时候想要修复上述疾病时,导致成为可以申请残障手册的身体。幼儿时期许多记忆都模糊,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从手腕处在没有麻醉下取出钢针时哭的撕心裂肺,也记得消毒水和医院食堂独有气味。

    残障呢,在初中到大学时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初次爆发是在初一,一个同学因我取笑我的残障而也因此和他大干一架,之后我便一直穿着长袖,从来都不把残障的本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好在家乡气候非常好,即便夏天也可以穿薄外套。现在想来真的可笑至极,这就是我自己的掩耳盗铃,那件薄外套作为保护壳却只能掩盖脆弱的内心。到深圳之后,奈何天气过热,便抛弃外套,也进化成另外的自己,你所有的缺憾在克服后都会成为你的武器

    一味的埋怨无法解决任何事情,你必须去接受原本的自己。并在当前条件下去选择最优解。比如随着经济的进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对残障人士有着非常多的优待(申请到 残疾证||障害者通帳),但这些优待是来自己阅读这篇文章各位的税金,所以听我说谢谢你,真情实感的感谢大家和政府。有社会责任感的S级别私企也在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建设,比如耳熟能详的Google和Microsoft都有针对残章人士的项目,Google是Greach项目。

  • 二胎视角

    没错我是城市里出生长大的二胎,除了偶尔出现的双胞胎外,从小到大周围都是独生子女。而我是稀少的二胎。这一点让我变得很不一样。在前文中提到过我很少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因为成长经历中都有一个和你形影不离的亲人。我哥哥接触什么,我便能接触什么,在小时候我的实际物理年龄会被迫和哥哥同步,对于事物的认知一直便是超龄与同龄人。不过长大后,大家的生活便南辕北辙。我是属于有多远走多远,而他呢则留在家乡。这也正是无论是所谓的传宗接代、照顾父母、人情世故问题,都于我不是问题。但其实即使我是独身子女我还是会远赴他乡的,以上问题都有解决方案,无法就是时间和金钱的算数罢了。

    哥哥的人生和我也截然不同,早早毕业、早早工作、早早结婚生子,早早看透打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早早便于家中进行独立文学写作(网路小说),他还算是有一定天赋吧,毕竟写的小说还是进入了起点文学的首页Banner栏,每年似乎只有365本可以上到那个位置。我想我会像梵高他弟弟支持梵高一样,支持他。毕竟我在深圳全款买房的希望可在他身上啊!

每一个人人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玫瑰,相信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独特的人生视角,假如搞文化创作必定可以给大家带来全新不一样的视觉。与其整日成为别人的生产资料,不如自己去做创作生产资料的人,这个时代必定不会亏待内容创作者。

我与富士山 Flower


写在最后:

我曾思考过,同性恋和残障到底哪一件事对我影响更大。可它们都只是人生的底色,在白纸上赋予这两种特质,而伴我前行。那么多年下来,也只是在平凡人生里,自我赋予的无意义标签罢了。

《Silent Majority》

这是一首来自日本欅坂46的出道曲。少女们铿锵有力地向成年人们控诉着他们的沉默。她们出道便大爆,正是因为出道曲便有别于其他还在唱元气满满标准偶像歌曲的组合。这首歌也发人深省:到底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去选择做羊群里的黑羊。

君は君らしく生きて行く自由があるんだ

大人たちに支配されるな

初めから そうあきらめてしまったら

僕らは何のために生まれたのか?

夢を見ることは時には孤独にもなるよ

誰もいない道を進むんだ

この世界は群れていても始まらない

Yesでいいのか?

サイレントマジョリティー

我的成功与渺小

我又来了,这是本系列的第二篇,本来是打算上周末在露营营地里写的,但奈何天气实在太热且音浪真的太强,也就只好拖更到现在。在开头先放上去音乐节拍到的姐。

行きたいなら、行こう。やりたいなら、やろう!

想去就去吧,想做就做呀!

万事开头难,总是一味地埋怨和惧怕的话,任何事情都无法达成,重要的是先踏出第一步。

如果想要了解之前起源的朋友不妨阅读一下起源: 伟大与失败


我的成功与渺小

无论是在深圳还是现在在东京与我而言都是一样的,其本质就是离开成长的家乡,远离自己构筑起来坚固朋友圈、远离顺口方言,也远离了美味的乡味佳肴。深圳抑或东京,不过就是回家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翻倍而已。

是如何来到日本的

  • 选择

    去东京有无数种方式:申请研究生;直接找工作;语言学校;其他。我的选择是念半年语言学校然后再就职,这可能是大多数国人的就职方式,上学+工作。至于上学这部分,大家可以把它抽象化,可以上高中、大学、大学院、专门学校或者语言学校。它的某一个fucntion就是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滞留在日本的一年到三年不等的签证。

  • 原因

    在22年下半年得知日本开放过境后,就肯定我会在22年下半年赴日。当时对于我的最优解其实是直接找工作到日本,但奈何我认为自己当时的状态极度不好,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在22年7月初考完N1后,就心生一念,立刻联络学校中介找语言学校尽可能10月份入学,也顺利入学。我当时对语言学校的诉求只有:离市区近以及学费可半年缴纳。诉求足够清晰下,目标越容易实现。最终我在高田马场某一所语校待了半个学期。

  • 计划与现实

    在国内自信满满的日语来到东京才发现,这是最大竞争障碍,当和日本人摆到一个平面上竞争时,语言成为我最大的劣势。

    语言学校的教学质量可以当作0,无论是教学节奏、内容方式方法都不适合我,虽然每天只用上一上午,下午时间可以自由分配,我却白白浪费了这些悠然时光的。

    关于旅游来讲,可以谓之大成功。在念语校期间就保持着固定频率的旅行,东京周边的县都有去到,看海、看山、滑雪以及最重要的和富士山合影也做到了。自然能做到这些事情的必要因素是在东京交到一个中国人朋友。在去到深圳前我没有一个人去过电影院。至今我也没有一个人旅行过,如果没有这个朋友我真的很难完成周游东京这个任务。没错,我就是那个无法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人,我人生中唯一一个人完成的大事,只有一个人来到东京这件事。

不如预期的工作

  • 工作的选择

    正如前文所提到,在语言学校的半年间,我都在虚度光阴。在最后一个月我开始疯狂海投、乱投、瞎投简历。其实我也有想过去筛选顶尖公司,针对JD去改简历去投简历,可没到那一步急躁的我便放弃。海投之后,我给自己安排了两个礼拜日本公司的面试。说是面试其实就是一个日常闲聊,在这些日常闲聊里,我对于自己日语的自信心从1变到了0,甚至是-1。

    我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可能完全无法进入一种工作的状态,也无法进入任何标的公司,也会花光积蓄。于是在面试一家国人派遣公司,薪水到达了我最低预期,便速速入职。

    其实我选择语言学校而非在国内直接求职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想进入华人派遣圈。即便工作很轻松,每周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20小时不到,其余时间都可以在家摸鱼。薪水也算是在最低预期范围内,但这样摸鱼、养鱼的咸鱼模式不是我在东京想要的。想要的是每周有效工作时长刚好40小时,且干的活是有意义的,而非写屎一样的代码来自我恶心。

  • 半年内的计划

    先工作起来,再加强自身各个方面,在半年后把自己的职业相对提升。无论是日语、英语还是说对于代码的手感,我都会在2023年底完成一个提升。对于工作这件事,我会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状态,我没法确定是否会离开这个公司,因为真的太咸鱼,不仅仅是温水煮青蛙,而是桑拿泡青蛙,这叫一个舒适。

    我会利用有效时间去完成一个MVP产品,我有很多想法:

    • 可以快速将网页上的内容添加到anki的小工具
    • 构图练习软件 通过手机准确模拟常用焦段的拍摄
    • 通过输入目的地,简单的罗列一个景点计划(AI)
    • 自动标记一篇文章,提取生词后提前生成生词本
    • 第三方文本密钥平台

    是否去一家大型企业是一个围城,看隔壁贴感触到工作这件事永远会让人感受到乏味、无聊以及厌恶。

    我想我依然热爱写代码这件事,但我厌倦写代码这份职业。

    我想我会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写产品也好、文章也好、做播客也罢、录Vlog也好,都是个人创作表达,成为一个创作生产资料的人,而不仅仅是消费它。


关于日本的交友与融入

  • 社恐

    主动型社恐:电梯里超过十个人就会令我局促不安;尽可能不做拥挤电车最后上车的人;超过20个人的微信群尽可能退群(有例外)。从主观上来说,不仅日本人我完全不想融入、中国人我也完全不想融入。这个年纪早过了社交欲旺盛的岁月,完全不想参与到一个陌生的圈子里面。

  • 社牛

    被动型社牛:当置身于一个陌生人环境中,且场面安静如鸡。我会尽可能去活跃气氛,因为那种冷冰冰的空气会令我生理性不适。和陌生人待着的每一秒安静的空气都会令我窒息。但凡有人替代我的角色,那我就会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做那个不讲话的小透明。

  • 理念与行动

    理念:以兴趣和共同利益出发的社交行为才能认识有趣的人,以认识人为目的的瞎社交都是无意义行为。 在东京有交到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朋友,都会保持每周见一面的频率。我需要的是高质量社交,而非曾经无数的酒肉朋友。

    绝对不混华人圈 & 找不到切入点的当地社区。华人圈和当地人圈是互斥的,因为你只有一个周末,你一时无两没有办法同时参与。

    有关于日本人排外这一点,我不了解也不做评价。我能评价的只有我自己,我相信日本人排外程度绝对低于我。在我人生的前26年里,我没有任何一个只会讲普通话的朋友,我所有的朋友都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这件事也是年过30才意识到,一直自诩和蔼可亲的我,其实是最排外的那个人。

    我的社交行为都是,我要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需要水、需要钱、需要雨伞、还需要除我之外的其他人。那我就一一去准备,人在我这里是被物化的(本人致命缺点)。并不是因为要和你社交,而专门去寻找一个事情去做。

    一些行动:

    • 出门只携带日本手机,尽可能不安装简中APP
    • 去google化,尽量去找日本细分领域的垂类APP
    • 探索家附近感兴趣的店:桌游、jazz bar、餐饮店、酒吧
    • 尽量用日文去搜索一切

    不想要未来被问到日本用鞋什么APP的时候只能回答:Google。虽说日本互联网发展很烂,但也不至于全部垂类的蛋糕都被Google吃掉。那些总是只能回答Google的人,我大胆断言:他们根本没有认真深入的去探索和融入这个社区。

东京的生存 & 生活成本

曾有一个周末在深圳,周六和一位在超市打临工的老乡吃饭,他月收入3k,周日和一位从香港跨境到福田石厦聚餐的老乡聊天,他收入3W。同样的两位老乡,3k和3w都能在深圳生活,过的日子虽不一样,但其实都能生存下去,无非是前者月光而后者除了有积蓄外还能有对生活的享受。

  • 努力生存

    生活成本 上图中只是代表了我能买到的最低肉价,比如东京我需要骑10分 钟自行车去业务超市购买,每次购买得在1kg左右,而深圳则可以软件下单直达家门口,每次可以只买300g。 从基础必需品物价对比来看,东京还好,但就生活成本而言还没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如果选择在家做饭的话,生活成本几乎可以压缩到和深圳一致。至于外食的话,这边的一顿简单快餐价格在25~50rmb之间。 我没有在表格里面列出房租、出租车、水果的价格,房租和水果于我是必需品,出租车则真的是打不起、打不起。 比如我偶尔从新宿打车回家,4km的车程 100rmb

    • 东京房租:距新宿站4km的地方,25平/6000rmb
    • 深圳房租:距南山文体中心步行5min,75平/6000rmb
    • 家乡房租:距离绝市中心步行20min, 0元

    水果就见仁见智了,西瓜100rmb/个,水蜜桃 25rmb/个,至于橘子、草莓和葡萄之类,在应季的时候其实都蛮便宜。

  • 享受生活

    我不是带着受苦受难的任务来到这个国家,我想要的是去享受这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因为我很爱听音乐,演唱会、live house、演奏会、看舞台剧等。疫情前在深圳居住时候,于广东圈(深圳、广州、香港和澳门)以及其他城市,每年大大小小演出看下来也会在20场左右。来到日本后演出自然必不可少,目前来看每个月所看的演出至少在两场以上,甚至更多。可有得也必有失,即便在东京看到了Maroon5、BlackPink、桑田佳祐、FooFighters、Harry Style和无数不知名爵士乐队演出,可国内已久有许多我羡慕不已的演唱会:TFBoys、鹿晗、蔡徐坤、裘德、刘若英、杨千嬅、容祖儿、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和蔡依林等等。毕竟华语歌才是最亲切的记忆以及从青涩到成熟之间的养分。

    半年支出

    • 可以看到购物和住宿就占据70%
    • 购物里面,家具布置又占据40%

    不去详细展开消费信息,每个人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我想说的只有一个事情,如果能把房租成本降下去,日本的生存可以很便宜,但若想生活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得到提升,那花钱可以无上限,毕竟这边的人工费用 60rmb/小时起。

以上便是我渺小的半年琐碎生活记忆,若能给各位看官任何感悟以及帮助,实在是感激不尽。


写在最后,依然是配一首歌曲。

《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这张专辑,越听越喜欢。像一颗红毛丹,乍看上去令人生畏,专辑封面上高耸着发际线、手拿书籍的老男人,实在无优雅可言。可只要你去聆听,从《忽然想起那日你身上的香》起,会变得不可自拔的爱上这个六十一岁“中年男人”。婉转温柔吟唱着过去的苦涩,每一句都在面前勾勒出完整而深刻的画面。每一首歌都值得仔细品味,歌词像是诗歌一样,音乐也具备文学属性。

专辑同名歌曲用俏皮和欢快还原了平庸男人的真实状态,歌词描绘了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心态、体态,重复的吟唱“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带着一脸茫然,在人生的路上奔驰”。越深入聆听,越能发掘到他的魅力,内里的柔软和香甜沁鼻,久久在口腔里回味,不舍下咽。

我的伟大与失败

写在最前面,其实这个帖子想写很久了,最近看到30 岁从大厂裸辞全家搬往英国的故事(上),这个帖子,感触颇丰,也终于事将自己的个人经验soon出来。

我的经历也分为三个文章吧,并不是完全想效仿那个op的结构,而是我自小都钟爱3这个数字,无论打游戏的时候拿的是3p的手柄,还是考试名次,还是任何其他事情。

見極めてまで見られる 在看透之前先被看见

人类的悲欢喜乐会相通但也不相同。每个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都取决于自己对世界的定义。 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我希望从我的 tiny life 里也能给打到大家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我的伟大与失败

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目前33岁,出生于一个西南三线第一(我心里)的省会城市。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十年有余,刚毕业前3年在家乡城市工作,之后移居深圳并工作6年有余。现在居住在东京也已有一阵子,在东京的时光里,部分在语言学校,部分在正式的工作环境。

关于日语的学习

  • 高中毕业:五十音

    自然语言是我人生中唯一自主知识付费学习的学科。而日语则是第一个自己主动向父母开口要钱去学习的内容。我长大的环境中,从小到大都被日本动漫和游戏所围绕,对于日语的兴趣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萌芽。但其实是直到高考结束后,才在那个最快乐的也最悲伤暑假里去学习了1个月的日语,那时候大概也就只上了半本《标准日本语》,对我的作用就是把五十音全部记全,可以看得懂日文假名。

  • 大学毕业:半瓶醋

    大学毕业拿到自己第一笔微薄薪水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家乡找了一个日本语培训学校学习日语。因为距离上次学习日语实在太遥远,这次以诗彻彻底从头再来。这次的日语学习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半,用的教材是《大家的日本语》,它的课程设置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样的一个三级式设计,学习的人也像是一个漏斗一样,越往后学习的人越少。我报班之后“初级”同学有10余人,到”中级“可能就只有5、6人。最后到了”高级“就变成了2个人。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同一个老师,学生和老师也亦师亦友。学到后面,我们都是闲聊带着老师一起翘课之类。我也在这次学习之后第一次参加了N2的考试,结果自然是以79分而落败。(N2满分180 90分合格)。

  • 移居深圳一年后:持续学习直到通过N1

    刚移居深圳在世界之窗搞定出租屋后,第一时间便搜寻附近的日语培训机构,便发现距我最近的培训机构在白石洲。遂去听课,发现是30人的大班教学课,不适合我,再加上当时在谈一场异地恋,周末时间也被彼此占据便作罢。

    后面过了一年半搬家到了南山文体中心附近,便立即去附近找到日语培训机构并报名参加1V1日语培训。在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考了2次N2,终于在人生第三次考N2时,以90分踩点通过。

    其实当时N2通过后,也已具到日本工作糊口的基本要求。那是2020年的7月份考的试,成绩大概是在10月份时候拿到的,但是就已经在盘算着21年的10月份我肯定会在东京美滋滋的生活,可没有意外哪里叫人生呢?众所周知的疫情来了,对我计划产生了毁灭性打击,因为那之后日本基本是在闭关锁国了(对于人类出入境这方面)。

    但勇敢牛牛,何惧困难呢?之后便继续工作,工作节奏也很舒适(和我现在的工作舒适度几乎一致)。然后培训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已经帮助不到我,于是就自学加上会找之前的老师偶尔上一下私课。我们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介于篇幅学习细节就不展开了,简而言之就是每天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外加日剧、日语歌曲等的日语练听力。再之后就报名了N1的考试,疫情期间我一直在抢N1的考场,只抢到20年12月福州,福州那次我是当天深圳来回,准备也不充分,预料之中的失败。还有22年7月广州,这次准备相对充分,且提早一天便去到广(介于但是复杂的入校考试核酸检测政策),最终也以100分踩线的成绩通过N1(N1满分180 100分合格)。

    学习日语的起初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移民,是纯粹出于兴趣爱好。而且我总觉得,关于我去日本这件事,幸运之神也一直都在眷顾着我。

计划移居

  • 萌芽

    如果被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就开始盘算移居国外的呢?

    我想我的回答会是:从高一开始。

    人类幼崽的想法往往都非常可怕,小时候的一个念头终将在未来某一天影响着你的人生。回想起来一定是高一的某一个时刻,萌生了想要移居国外的念头吧。为什么是国外而不是精确到日本呢?因为那时候标的国家必然是美国,那是在小小城市里小小人儿到小小愿景。

  • 实践

    虚假实践是从前文提到的大学毕业开始的,学习日语的副作用便是未来也许会去日本工作。因为接触了一些行业内信息,当时便已经知晓拿到N2便可以算是简单的在日本工作,当时我认知范围内唯一的难题也就只是日本工作这件事。

    真实实践是从移居深圳后重新学习日语开始的,兴趣使然是学习日语的开端,而学习日语的目的明确为“想要在日本这个国家生活“。当短期目标变得明晰后,生活节奏、时间掌控都变得简单了。无非就是 学日语->参加考试->通过N2或N1。关于工作当时的我并不担心,因为在东京必然可以找到工作,怎么也会有华人派遣兜底。

  • 结果和未来

    结果自然是来到了东京,并展开了这里的生活。且未来也会在这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必然是超过我以前在两个城市的工作时间的。 我在去到深圳之前从未有过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经历,从小到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陪伴,关于一个人生活这件事,真的挺难的,我现在甚至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出门旅游超过3天。强调这些事情是想要表达: 我想我的伟大在于我真的一个人完完全全依靠自己而移居到了日本。

    会被问到:你为什么来日本?

    我的回答:因为小时候受日本动画、电影、游戏等的影响而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之类。

    因为小时候受日本动画、电影、游戏等的影响而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之类 但关于日本的文化我有了解多少呢?嘴上总说喜欢日本的文化,除了那些动画片和游戏,真实的日本我其实根本不了解,那怎么能谈得上“是因为喜欢日本的文化呢?“

    我也和自己和解了,我真正来日本的原因是:我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居民,日本是我的第一站,我会在日本待一段时间,但不是我往后人生的全部,十年后我想我会去欧美,纽约或是伦敦,或许成为火星居民也不一定。

我的移居从来都不是突然受到刺激的应急反应,我总是喜欢按照一个计划表去做事,把计划表里面的事情一件一件杀死,会令我非常舒适。但有时候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那时候我会焦躁不安,可我不会焦躁太久,而尽快去寻找一个解决方案,不要抱怨眼前的生活,你生活的样子取决于你自己对它的定义。


关于爱情,大家都是找到了爱情那然后呢? 关于东京,我来到了东京,那然后呢?

社交困境

好不容易来到了日本,认识的基本全是中国人,也有幸交到同学关系外的一个好友。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在情理之中。人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社交来说,也应该是基于兴趣而非国籍或其他任何东西。刻意去做的事情可以取得成功,却会活得很累。本来就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没必要强迫自己。我在东京大半时光都是这个朋友度过的,我们的友谊也十分简单,平时也不瞎聊,周末我有出行计划、吃饭计划之类给他发讯息即可,除了户外登山露营之类他都蛮随性的。这是我想要的社交关系,少而精,而非多但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学时期认识的日本人,可他居住在福冈,我们的见面机会想但至少。还有一个想要学习中文的日本人,我们和每周碰一次面,日料/中餐换着来。我和他约定了一个规则,两个人尽可能讲不通国家的话。 对于所有想要出国的人,社交困境时你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这个难题即使是在国内也存在。有一个op的帖子深入我心,帖子找不到了,总结就出国时候越年轻越容易融入国外。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我想补充一些东西,就是超过三十岁,你别说让我在日本荣日日本社会了,你让我在从小长大的家乡,去认识一群当地的新的朋友,而且要融入他们之中,这对于我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关于社交,我也自我和解了,无论中国人的的圈子还是日本人的裙圈子我都没想要融入,我只希望在我去露营、去看演唱会、去拍星星时候会在路上遇到兴趣相投的同伴,我不仅不在乎国籍,我连是人是鬼都不在乎.

生活节奏感的丢失

关于生活节奏遗失,来到日本后整个人变得更加懒散,虽说每天要去语言学校上课,但除此之外的时间都需要自己去掌控。生活节奏完全丧失导致丧失了对时间的掌控,每天都在临近睡觉前才发觉时间早已流逝,又周而复始的浪费生命。

生活节奏感的丢失,也使我对于日语的热情完全丧失,你到了这边才发现。无论你在中国日语考了多少分,刚刚到这里你永远是一个文盲。你日语学的再好,到这里都像是计算机的归零键一样,你每开一次口,身体里的触发器最终按下的就是那个归零键。

时间管理困境

时间的紧迫感没有正经的工作,也丧失了目标, 在这种状态下完全丧失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对于时间没有零星半点的紧迫感,一天之中可能除吃饭睡觉外,正经的事情一天至能做一件。我之前有稳定工作时,我可以把时间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你知道每天可利用时间只有下班后的4小时,对时间的把控远强于现在,丧失对时间的紧迫感这件事简直和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曾经在深圳,

  • 早上通勤背单词
  • 中午从科苑打车到高新园打一小时Body Compact
  • 下午闲鱼找个日语老师练习45分钟口语
  • 下班去南山文体游泳1小时
  • 回家做饭吃饭
  • 晚上Bilibili再跟着学习一小时日语

起初的时候,每天的生活节奏和时间掌控都是无力的,基本只有吃和睡和打英雄联盟手游,我甚至把它打到了傲世宗师,有的英雄名次打到前50。 最近也渐渐习惯了东京的节奏,也在尽可能努力找回到之前的节奏。

还是入职华人派遣

入职华人派遣公司,也是在我计划之外。 我本想努力提升自己日语和英语以及面试水平,而能争取到一个日本大型企业的机会。但也如前文所述,你过去的所有行为都结成了未来给到我的果。正是因为到了日本后,啥也没干。整天除了睡就是吃,只有周末会出门旅游下。对于未来的计划,几乎戛然而止了。也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努力”,导致最后还是去到了一家论坛里“人人喊打“类型的企业。 关于这个工作,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我先按下不表吧。

我想我的失败在于:我来到了东京,可然后呢?然后就在这里让人生前半生宝贵的经验全部归零。


写在最后:其实想给这个文章配个曲,因为我小时候写QQ空间最爱的就是配曲这件事,因此即便本论坛没有这个功能,我也要配上属于这个文文章的曲子。

《lost》

这首歌由凯蒂佩瑞创作于她刚刚离开加州到三藩市时期,作为一个为了实现自我梦想的外地移民,在移居到新城市时,将所感受到的种种情绪全都记录在里面。

so many fair weather friends

花花都市party里交到的多是酒肉朋友。跨越第一步,移居后所感受到的落差感,以及到了三藩市然后呢?都让她感到疑惑不已。我也是一样的,存了点钱,也终于从深圳来到了东京。可然后呢?然后我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里面。前面几个月每天蜗居于二十来坪的出租屋里面,日语也从在中国大胆开讲变成了怯怯懦懦。而在求职过程中,自信也一点点丧失掉。这种深深的迷失感,令我感到身体上不适。

my mother said i should come back home, but can’t find the way, cause the way is gone

每每从深圳回家乡,我都知道我只是一个归家的异乡人,我需要的视听享受,在家乡是没有办法频繁感受到的,所需要的精神上的共鸣,相对而言也是较少的。我也深刻知道有朝一日定会回去,只是不是现在。

have you ever been so lost? know the way and still lost?

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三个决定:

  • 其一是在过去二十几岁时决定前往深圳
  • 其二便是现在三十岁出头来到东京
  • 其三便是在未来四十时去往纽约

但在前进的路途里,总会陷入一种迷茫状态里。这些时候我都会听这首歌来自我治愈,这就是歌词的力量,这也是励志天后的正能量歌曲的力量(其实是口水歌天后早期歌曲的力量)。我总能在这首歌里感到共鸣和从迷失里找到前进的方向,我想这就是我被凯蒂佩里歌词所打动和一直钟爱她的原因。

在WordPress.com的博客.

向上 ↑